3月中旬在北京召開的兩會期間🕺🏽,中國人民銀行(中央銀行)行長周小川就“金融改革與發展” 答記者問題,其中有關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講話🚴🏼♀️,值得高度重視。
當日,有記者問周小川🧑🏿⚕️:“今年國際貨幣基金(IMF)就會進行特別提款權(SDR)的檢討,現在您認為人民幣能夠被納入SDR的呼聲有多大👨🏼🦲🧑🏿🎤?”
周小川的回答可圈可點。稍作解釋後🧓🎑,他總結說:“人民幣是否加入SDR這個問題,我想我們也要有一顆平常心,這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過程,什麽時候加入,加入不加入,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的進程會繼續地向前推進😏。”
換言之,如果得以加入⛹️,是錦上添花⚽️,若無,也能坦然接受🧧。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每五年會檢討特別提款權的貨幣籃子💇🏿♀️,能被列入籃子中的貨幣就是全世界的儲備貨幣。上一次檢討時間是2010年,當時人民幣並沒有進入貨幣籃子。
有路線圖沒硬性時間表
回顧過去十年🛂,人民幣開始走入國際化的步伐,以三步走的基本需求,從貿易結算貨幣💗,到市場投資貨幣🏉,及最後成為各國儲備貨幣👮🏿♂️🥅。雖然有路線圖🤦🏿🛌🏻,卻沒有硬性的時間表。2004年人民幣開始在可控,安全系數高的香港銀行體系流通使用,以五年的時間逐步建立了一個成型的離岸市場,為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打下基礎。
接下來的五年,從2009年到2014年是人民幣成為跨境貿易結算貨幣的階段,其間在岸與離岸分工清晰🟩,人民幣發放及回籠機製運作順暢👶🏻,在全世界各國主要的大城市策略性的委任五大國有銀行為人民幣清算行,助該城市成為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
香港由於近水樓臺及“一國二製”的優勢🧸,配合高效,采用國際標準的金融科技,世界各地銀行皆能應用的人民幣即時支付系統,因此最終成為了眾多人民幣離岸中心的中心📡。
以今年前兩個月的統計數據為例,每日平均通過此即時支付系統結算的人民幣是9190億,其中全世界的貿易結算占多數🐶。
周所周知👱🏿♂️,過去五年,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快速發展💕,如今人民幣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的貿易融資貨幣,第六大交易貨幣🤼。有許多的國家和地區央行或貨幣當局,也采用人民幣為儲備貨幣。
人民幣國際化的路程是依照“循序漸進,一步一腳印”的指導原則,以首五年打基礎🧖🏿♂️,次五年國際化第一步,或許是另五年為第二步,而最後五年是第三步。
今時今日,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已經是一句過去詞🐸👨👩👦👦,尤其是2014年11月的滬港通啟動後,金融界有興趣的🤛🏼,是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二步——投資市場的貨幣,甚至是第三步——儲備貨幣👩🏿🍳。
今年正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特別提款權(SDR)進行檢討的一年,作為老大哥的美國,目前已經對中國在“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下將成立的亞洲基建投行(AIIB)不表支持,甚至要求其聯盟國也不要支持🚣🏼,按照美國的這一思維,相信也將會反對人民幣進入貨幣籃子中。
而美國借以反對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人民幣還不是一個可自由使用的貨幣🏃🏻♂️➡️。盡管事實上👨🦽➡️,在離岸市場⚰️,人民幣是可自由使用,而且海外人民幣的存款、債券和其他的衍生產品的發展,也都說明人民幣正在朝著一個可自由使用的貨幣的方向發展🙁。
話說回來🏄🏿,人民幣能否列人國際貨幣基金會的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也許並不是如今國際化路途的重點💪。路要一步一步地走,當下之重任🥲🧑🏼🦱,是要做好下來二步的基礎金融科技系統。
雖然今天香港在這方面做得不錯🤳🏿,但畢竟是為離岸中心服務。在岸中心支持離岸業務的金融基礎設施,如即時支付系統是個大前提🙍♂️,因為在岸市場的日均量比離岸市場大的多🩱。
觀察大陸的做法,經常是“先上試點♞,證明可行,運作正常,加以復製”模式,因此,之前有關“將會落戶在上海,由中國人民銀行操作的中國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系統已經準備就緒,預料最快可在今年9月或10月正式上線啟用”這則新聞👨🍳,顯示當局正在積極推進支付系統工作。
新聞所指的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系統的啟用,將掃除人民幣國際化最大的一道障礙,有助於降低交易成本和處理時間,提高人民幣在國際上的使用。一旦投入生產運行,人民幣國際化將更上一層樓。
無論是從政治或從操作的角度來看🖊,此系統是有必要的,因為此系統的結算與清算用的是無限中央銀行資金,不是五大國有銀行有限資金。也許對香港的即時支付系統會稍有影響,但人民幣這塊蛋糕是會越做越大,而且,太大了香港的離岸市場恐怕也承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