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想要平息震撼了國內和全球金融市場的市場動蕩🙋🏿,引導經濟走向軟著陸🧝🏻♀️,就必須改革其監管政策製定體製🤙🏿。
中國政府本身就是不穩定和不確定性的重要來源。中國需要更專業的政策製定方式來恢復人們的信心,而這只有在中國政府停止隨意幹預市場並允許監管機構獨立監督之後才成為可能。
到目前為止👩👧👧Ⓜ️,差不多所有人都熟悉中國的兩大機構:看上去隨意草率的中國證監會(CSRC)和沉默寡言的中國央行(PBoC)。在去年6月和7月中國股市急劇崩盤期間♕,中國證監會在忙著隨時隨刻更改規則:限製股指期貨交易、禁止做空、降低保證金比例、禁止大股東減持🏋️,還對做空者和大宗股票賣出者開展調查,以采取可能的法律行動。這些出於一時方便而對規則倉促做出的改變,給投資者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
1月4日是元旦假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當天中國證監會引入了兩級熔斷機製😵🤵🏽,即當股指下跌5%時暫時停盤👩🏻💼,而當跌幅達到7%時則當天閉市。不幸的是,由於股市在開盤幾小時內就出現暴跌,兩級熔斷機製馬上就發揮了作用。而在1月7日它們再次被觸發,這一次開盤僅15分鐘就閉市了。就在當天晚上,也就是該機製引入僅僅4天後,中國證監會暫停了這一機製。
而由於中國央行很少與市場溝通🧽,該行的舉措經常會被人誤解🐒。比如🧑🏿🦲,去年8月中國央行改革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過去🦿,中國央行會在每天早晨設定一個與市場匯率沒有關系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如今,該行卻會根據前一天在岸人民幣市場收盤匯率,設定每天早晨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
這是個不錯的改革舉措🤴,意在釋放一種信號,即盡管中國政府在隨意幹涉中國股市🧑🏼🍳,它卻仍在推動市場化改革。然而,外界對這一舉措的解讀,卻是中國由於經濟困境糟於預期而有意讓人民幣貶值🚶🏻。這一解讀導致全球市場出現了對人民幣和高風險資產的大舉拋售🫳🧎🏻♀️➡️。
去年12月🧜🏼,中國央行引入了基於一籃子貨幣的人民幣匯率指數,卻讓市場自己猜測其意圖。新年之後,中國央行似乎放任人民幣連續多日貶值👨✈️,令這種猜測遊戲愈演愈烈,導致人們的困惑進一步加深,增大了整個市場的拋售壓力。
那麽,是不是中國政府像許多人斷定的那樣🪙⛹🏼♀️,缺少能幹的人士👷🏽♂️?答案是否定的🧑🏽🦲。對於我們當中與這些機構打過密切交道的人來說,中國央行和中國證監會屬於北京最能幹的機構並不是秘密。從上到下,他們的工作人員都是受過良好教育(往往是西方教育)👈🏻、擁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士。
實際上,問題在於這些政策製定機構缺乏獨立性🤽🏿♀️。在美國,美聯儲(Fed)擁有決定貨幣政策和銀行業政策的全部權力,美國證交會(SEC)對證券市場的事務也有自治權🙋🏽。
相比之下,沒有政府最高行政機構國務院的批準,中國央行和證監會無權公布重大政策決定——有時甚至連較小的政策決定都無權公布。
而在國務院內部,對中國央行、中國證監會和其他機構提交的所有提案作出最終決定的🙇🏻,是總理和四位副總理。雖然他們全都擁有極高才華,也受過良好教育👉🏿,但人們不能指望他們是所有政策事務上的專家🐚。
在過去,這一點沒那麽重要👩🎓。當時的中國甚至沒有商業銀行部門,更不必說復雜的資本和貨幣市場了。而對農業和傳統工業來說🧖🏽♀️,缺乏獨立的經濟政策機構也許還行得通🥅。
然而,在過去二十年裏🕺🏼,中國經濟的復雜程度已大大增加:大大小小的眾多銀行👨❤️💋👨,股市、債市👩🏼🦱、期貨市場、期權市場及其他衍生品市場,以及共同基金🧓🏽、對沖基金🛗、信托和保險行業🧃,全都處於迅猛發展之中。指望一兩個人無所不知、並能對所有政策事務做出判斷不再現實。
要想恢復人們的信心並將動蕩降至最低*️⃣,中國必須開展改革💪🏿,確保中國央行📪、證監會和其他政策機構的獨立性𓀌。讓有經驗的專業人士掌管金融市場吧🥪。
本文作者是耶魯管理EON4(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金融學教授
譯者/簡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