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海洋經濟已成為今年東部地區發展的“重頭戲”。《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廣東🎀、上海🧑🏿🍳、海南👨🏽💻、福建等東部多個沿海地區近期加快相關布局,紛紛出臺規劃文件或申報示範區,海洋經濟數萬億級的龐大市場空間有望打開。
作為海洋生產總值已連續21年領跑全國的海洋經濟大省,廣東省幾天前正式出臺了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根據該規劃,到2020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超過2.2萬億元⬆️,年增長8%,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0%;並將圍繞海洋經濟培育超100億元規模企業達20家,超500億元產業集群達10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15%以上🎋。規劃提出,優化沿海空間開發戰略格局🥰,提升沿海經濟發展協調性,打造廣東黃金海岸🙉。
廣東省之外的其他沿海地區也都在加速布局海洋經濟💂🏿♂️。記者日前從上海市海洋局了解到🙆🏻,該市目前正在申報建設“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城市”和“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未來要大力發展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等先進製造業。據上海市海洋局局長白廷輝介紹🧏♀️,上海全市年海洋生產總值已達到7311億元,約占全市GDP的26.6%🚡,未來要借助上海自貿區建設的機遇⛔️,推動船舶和海工設計製造等領域的擴大開放,積極爭取海洋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和企業總部落戶上海,打造“藍色總部高地”💁🏿。
而根據上周公布的第二批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城市入圍名單,除了上海市的浦東新區外🟥🥬,寧波市、深圳市🫲🏼、海口市等多個城市都有入圍,並有望獲得數億元的中央財政資金支持👩🏻💻。此外,海南省已於上月全面啟動海洋經濟調查♦️,要摸清該省海洋經濟的“家底”;福建省更是早在去年上半年就發布了“十三五”海洋經濟發展專項規劃,提出2020年海洋生產總值力爭突破萬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的目標🥿。
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海洋經濟快速發展🤏🏽,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速升至8.1%。截止到2015年底🛖,我國海洋生產總值達到64669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接近9.6%,涉海就業人員超過3500萬人🚆,海洋經濟已成為支撐國民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和經濟結構調整的新引擎。但相比發達國家,我國海洋經濟結構不合理,海洋科技創新能力較弱,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海洋經濟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根據國家發改委今年兩會期間公布的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推進東部率先發展方面,今年的主要工作就是組織實施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促進海南等沿海有條件的地區大力發展海洋經濟。今年5月份,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正式發布➕➡️,規劃提出了“十三五”期間🤴🏿✊🏿,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目標為7%🗳,較2015年接近6.5萬億元的海洋經濟總量將有較大增長👳♂️🧑🏼🌾。
“我國是世界海洋大國,擁有1.8萬公裏大陸海岸線👴🏽,以及300多萬平方公裏的管轄海域。發展海洋經濟不僅是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引擎,也是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恒豐銀行研究院商業銀行研究中心負責人吳琦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十三五”時期是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關鍵時期🚥,海洋經濟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多位專家表示,在海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東部沿海地區憑借更優越的區位條件🧑🏼💼、更雄厚的經濟實力、更開放的產業結構以及更強大的技術實力🏂🏻,將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十三五”期間,我國在東部沿海地區重點建設一批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和濱海經濟新區。具體來看,要推進山東🥹、浙江、廣東、福建、天津等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區建設,支持海南利用南海資源優勢發展特色海洋經濟⛹🏽,建設青島藍谷等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充分發揮上述地區的輻射作用©️,帶動東部沿海地區海岸帶、近岸島嶼、專屬經濟區及大陸架開發的同步整體推進♻️。
值得一提的是,多地公布的規劃中🌺,都著重提出了發展科技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拉動海洋經濟的意義👨🏽🎓,並進行了相應的戰略部署。對此🦯,吳琦表示,發展海洋經濟就是要立足科技引領,加強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在深水🌾、綠色♦︎、安全的海洋高技術領域實施重點突破,並推進智慧海洋工程建設🕵🏽♂️🚵🏻♂️。此外🏋🏼,要推動海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不斷提高海洋經濟的發展質量和效益👨。重點扶持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發展🧑🏼⚖️,積極發展港口物流👰🏽、濱海旅遊👨🏫、海洋信息服務等海洋服務業🏭,加快形成海洋經濟新業態和新模式🍾。(記者 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