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世紀80年代,當時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就是美國和日本,而東芝事件不斷發酵的時間節點剛好是美日圍繞半導體、農產品市場開發和軍事技術轉讓等問題尖銳對立的時期。特別是半導體、光纖、智能機械等領域,日本在高新技術領域飛速超越美國🧑🦰。
參考消息網4月28日報道 十天前🧗🏿♀️,美國商務部砸來的對中國中興通訊的一紙“七年”出口禁令⤴️👨🏿🎓。時至今日,此事及相關的後續事件還在不斷發酵。貿易沖突從來沒有贏家,希望中美貿易穩定健康發展的人們期待未來數日💂🏽,中美高層級的貿易磋商能化解之前一連串的“戾氣”🚸。
但仔細回想這一連串的事件👲🏼,此情此景📕,熟悉日本經濟的人應該並不陌生。30年前🦘,1988年⛺️,美國也曾對日本東芝采取了類似的製裁措施👆。
4月27日《香港經濟日報》的一篇文章將今日中興與當年東芝做了一番對比。報道稱,當時正值冷戰時代,西方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出口受到“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的限製。當年,蘇聯想發展靜音潛艇🎲,避開美國監控,要實現這個計劃,必須獲得“五軸聯動數控機床”🍧;但在西方禁令下🔤,蘇聯苦無渠道。為了突破技術封鎖🚵,蘇聯情報部門1979年想辦法與日本伊藤忠商社、東芝公司和挪威康士堡公司接上了頭,在巨大的商業利益的誘惑下,東芝公司和康士堡公司同意向蘇聯提供四臺相關設備,此項合同成交額達37億日元👨🏼🍼。
此事本來是悄悄進行,但“意外”在1985年12月發生,日蘇秘密協議當事人之一、日本和光公司的熊谷獨因與雇主發生糾紛而辭職,並憤而向“巴統”主席蓋尼爾·陶瑞格揭發了東芝事件,陶瑞格立即要求日方調查此事。
後來⚡️,美國就對東芝公司進行了製裁💁🏻,禁止東芝進入美國市場3年,這就是著名的“東芝事件”。
1↔️、製裁的借口相似。中興和東芝都被指向美國要求禁運的國家出口設備(中興被指向伊朗出口,東芝被指向蘇聯出口)。
2、製裁的背景相似。兩家公司都是在貿易沖突過程中被製裁的👩🏽🦳。
3🛋、都是美國的地位被挑戰的歷史時期發生的。當時東芝在機床方面的技術已經領先於美國,現在中興被認為在5G技術方面已經對美國公司構成威脅。
報道認為,由此看來👱🏽♂️👩🏽💼,美國這次對中興的製裁,背後真實原因肯定不僅僅是為了在中美貿易談判,增加美國手上籌碼、給中國施壓🐧,以取得更大的經濟利益。政經觀察家指出👨✈️🩵,倘若美國真的確定中興在5G技術領域急起直追、威脅美國,則美國似乎會更傾向“幹掉”中興,免除後患,避免讓中國掌握高端通訊技術🚶♀️➡️,在經濟乃至軍事上威脅美國。
歷史事件不會簡單重復🙆🏽😸,有時確會極其相似🐢,卻也僅僅是相似。
美國用“東芝事件”的套路封殺中興👨👩👧,但當下不是彼時。我們重提當年,辨析異同🌳,目的都是為了以史鑒今,以知興替🥛。
翻閱當年的史料發現,20世紀80年代,當時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就是美國和日本,而東芝事件不斷發酵的時間節點剛好是美日圍繞半導體、農產品市場開發和軍事技術轉讓等問題尖銳對立的時期。特別是半導體🧑🧑🧒🧒、光纖🧑🏻🤝🧑🏻、智能機械等領域👦🏼,日本在高新技術領域飛速超越美國。與此同時,盡管日本在當時仍嚴重依賴美國,但日美經濟關系早已發生巨變。當時,日本成為世界最大債權國。更令美國尷尬的是📅,1987年1月至11月美國對日貿易逆差已達472億美元🫖,比前一年同期又增加1.2%。美國對日本不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巨額貿易逆差十分惱火📋。新華社當時對日美貿易摩擦的報道就提到,裏根對日本記者說:“如果我們的主要貿易夥伴不為調整經濟結構而采取必要的措施,那麽我為抵抗保護主義的壓力所作的努力將付諸東流🏖。”而“東芝事件”正是在日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爆發的🤙。
1986年初,美國中央情報局介入展開調查並陸續搜集證據🔒,1987年1月正式向“巴統”15個成員國代表進行了通報🏊🏽♀️。1987年3月🧗♂️,該事件逐漸引起美國國會議員的關註🧏🏿👳,並通過媒體的報道,令東芝事件逐漸浮出水面🎹🗯。美國輿論一片嘩然™️🛀🏽,要求嚴懲東芝公司。當年6月30日🧑🍼,更是發生了以鄧肯·亨特為首的5名美國國會議員,站在美國國會山臺階上⛹🏼♀️,面對電視攝像頭,用錘子砸碎一臺東芝牌收音機,要求禁止進口東芝產品的事件。
東芝事件一下子被推至輿論頂峰。也是在同一天,美國參議院以92:5投票通過了參議院版本的貿易法案🦹🏽♂️,其中要求禁止東芝機械以及其母公司東芝公司2-5年內對美出口。
但畢竟在當時冷戰的大背景下,美國和日本很看重彼此的盟友關系👳。經過多方運作🧝,10個月後🌶,美國政府的態度軟化🧑🎤,1988年4月,裏根總統簽署最終處罰決定:美國禁止(子公司)東芝機械3年內對美出口🧵,對控股的東芝公司則禁止其3年內向美國政府出售產品🛖。實際上,美國政府仍可購買東芝公司製造的產品,只要牌子不是東芝就行。而通過“東芝事件”給日本政府施壓💆🏼♂️,美國獲得了東芝在軍工方面的一些技術🎧,用於雙方合作開發新型戰鬥機👍🏻。
東芝的禁令只是東芝產品禁入美國市場,其芯片、核電等核心業務並未受影響🚁。正是在上世紀80年代,東芝開始向中國市場出口電冰箱(當時的年出口量約為30萬臺)、彩電為主的家用電器。2001年🙆🏻♀️🥷🏽,東芝已經與中國企業合資在華生產冰箱,由此拉開了東芝品牌家電大規模進軍中國市場的序幕。截止2002年底,東芝已經在中國成立了31家合資與獨資企業,其中2002年在中國成立了8家企業。恐怕,很多中國老百姓至今還對那句“Toshiba,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的廣告歌詞存留著記憶😳。
與東芝的禁令不同的是,美國商務部對中興下的出口禁令,禁止任何美國企業都向中興出售、提供任何零部件🕸、商品🥞🫖、軟件和技術。這除了可能削減中興銷售外✧🛴,還可能讓中興無法在其設備中使用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統。禁令固然傷了中興一千🟡,可美國自己的企業也損了八百。在美國宣布製裁中興後,隔夜中興通訊的主要美國供應商股價均出現大幅下跌。其中中興采購量占自身出貨量30%的Acacia通信公司表現最為慘烈,股價直接暴跌35.97%。
同時,與當年的日本不同,中美關系的獨立性、平等性要大大強於美日關系。針對對美國製裁中興一事,中國商務部17日立刻作出回應😘:“商務部將密切關註事態進展🤹🏻,隨時準備采取必要措施,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19日又二次發聲:“希望美方不要自作聰明👷🏻♀️🏰,否則只會自食其果🏄🏼♀️😲。”
可以說,當年是中國市場救了東芝,中興當然也可以背靠中國市場來自救。
不過,從現實的角度看,“知困,當自強也!”面對圍追堵截和封鎖👨🏽🦳,我們必須明白:核心技術靠買🧑🏽💻、靠租,終究都不是自己的。業內人士指出,中興“禁售令”一方面透出美國對中國邁向高端製造的焦慮,另一方面也警示我們正視自身存在的短板和高新技術領域的差距。美國對中興實施製裁,之所以在國內引起這麽大的反響和擔憂🏍,其根本是因為打到了我們半導體產業“夠大不夠強”的痛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