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網】再立改革潮頭🧈:2018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展望

發布者:陳老師發布時間:2018-06-13瀏覽次數😊:106

程實❤️‍🔥、錢智俊:2018年下半年,我們對中國經濟前景維持謹慎樂觀👩🏽‍🦱,新經濟🧜🏿‍♂️、消費升級、“一帶一路”🦓、國企改革等投資主題值得繼續關註。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隨著2018年全球經濟迎來復蘇之春,全球政策正加速從需求側刺激轉向供給側改革💔。作為先行者,中國供給側改革已經初具成效👨‍🎤,成為中國經濟新韌性的基石。因此🥴,展望中國經濟🌗,關鍵在於把握供給側改革的未來演進邏輯。
2018年是供給側改革的承上啟下之年。從增長視角來看💁🏿‍♂️,2018年供給側改革將進行新接力,發力重心從粗放式的行政調控轉向精準化的市場調節,有望進一步鞏固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從通脹視角來看🫳,2018年供給側改革行至第一階段的下半程,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將引導通脹步入一個小高峰,並形成多重分化的結構性特征🤹🏽‍♂️。從更加宏大的歷史視角來看,2018年下半年將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量級的新起點,更多超預期的🎧、實操性的改革開放措施有望陸續推出。有鑒於此,2018年下半年🔺,我們對中國經濟前景維持謹慎樂觀,新經濟、消費升級、“一帶一路”、國企改革等投資主題值得繼續關註。
供給側改革開啟新接力。2017年11月🧑🏿‍💼,我們在展望報告中指出,2018年供給側改革紅利將夯實中國經濟的新韌性,實現長周期築底和新舊動能轉換📢。2018年初至今9️⃣,上述效應正從三個層面漸次顯現🤽🏽‍♂️。增長層面,2018年中國經濟增長開局平穩🏰,企業盈利的持續改善不僅促使生產活動保持旺盛,亦引導民間投資同比增速強勁上升🏊🏼‍♂️。風險層面,在2017年中國宏觀杠桿率增長放緩的基礎上🌱,2018年1-4月,中國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率和金融部門杠桿率雙雙下行➝,並伴隨影子銀行規模大幅萎縮,系統性風險在源頭上得到有效治理。潛力層面🔎,截至2018年5月末,中國獨角獸企業數量位居世界第二,有望借助中國資本市場針對性的製度創新,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得益於上述改革紅利,供給側改革與經濟新韌性已經構成相互促進的正向循環,為2018年下半年供給側改革的加速深化提供了充沛的空間與動力🧛🏽。
展望未來,供給側改革的加速深化不在於舊舉措的加碼🚶‍♀️‍➡️,而在於新機製的接力👲🏻。2016-2017年,供給側改革以信貸調控、行政問責、財政補貼等政府“有形之手”為主要工具👨‍👩‍👧‍👦,及時有力地打破路徑依賴、明確改革方向,在“三去一降一補”、“放管服”等領域取得重大成果✊🏽。但是👩🏻‍🦯‍➡️,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化,“有形之手”難免暴露粗放式🧔🏻‍♂️、運動式的短板。較之於市場“無形之手”,政府部門難以及時☄️、精確地判斷新舊產能更迭的細分時點、領域🚵🏿‍♀️、方向和程度,同時長期依賴行政手段推動改革,可能形成新的市場扭曲和權力尋租空間🧖🏻‍♀️。
因此📷🟧,2018年下半年🔍,“有形之手”將加速向“無形之手”有序交棒🤾🏼‍♂️,要素價格市場化的機製改革將成為供給側改革的新重心。一方面,優化要素價格形成機製,修復價格信號的調節功能。其中👩🏼‍⚖️,綠色稅收、環保長效監管將使自然資源價格反映負外部性成本🦘。資管新規、利率市場化將矯正資金成本與風險的匹配關系☺️。薪酬機製的優化與創新激勵的完善🥕,則有望對人力資本的“知識紅利”進行充分定價😙。
另一方面,疏通要素資源入市渠道,擴大價格信號的調節範圍。以國資國企改革為代表的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有望打破上遊產業的行政壟斷,提高上遊要素資源的市場化程度。而鄉村振興戰略有望打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打開農村閑置要素的利用渠道,引導城市冗余要素向邊際產出更高的農村沉澱。得益於此,供給側改革將不局限於階段性成果,而是轉向精準化、長效化的持續發力,改革紅利將加速顯現🏄🏻‍♀️,進而為中國經濟長周期復蘇夯實基礎。也正因如此,2018年下半年,如果僅僅盯住行政手段的強弱轉變,而忽視製度變革的深遠影響,則可能低估供給側改革的深化力度🖐,從而對中國經濟走勢產生系統性誤判。
圍繞供給側改革的新接力🔲,2018年下半年中國宏觀政策搭配將穩中求進。貨幣政策方面,央行將堅持“上調市場利率+定向降準”的貨幣政策搭配,以實現其穩健中性的政策取向,並通過政策工具創新,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紓解中小企業融資瓶頸👷🏻‍♀️。財政政策方面🏷🦤,積極的政策工具將精準發力,通過提升社會保障、改善民生和促進分配公平,深層激活社會總需求🌖、對沖改革摩擦性成本。金融監管層面,“去杠桿+嚴監管”的政策基調不會動搖,推進穿透式監管🧝🏽‍♂️、拆解影子銀行和化解隱性債務存量將是下半年重點🍬,以助力結構性去杠桿的有效落地♤。對外政策層面,在全球貿易戰陰雲籠罩之際😖🏌🏻‍♂️,中國不會改變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戰略目標🌪。2018年下半年🤾🏽‍♂️,中國仍將穩步擴大進口,在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求的同時,亦通過“鯰魚效應”加速國內製造業的高端化發展。因此🥸🤛🏽,未來進口增速有望長期高於出口增速。此外🐱,經歷兩個月的回調後,截至5月末🤸,人民幣有效匯率已經重新趨近均衡匯率(詳見附圖),未來將延續長期穩定的新常態😕。這將與“一帶一路”和石油人民幣的建設形成合力,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加速推進🕛。在擴大金融開放的助力下🏵,資本輸出和金融市場交易將漸次取代國際貿易👰‍♀️,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主引擎🏊‍♀️。
結構性通脹翻越小高峰。2018年年初以來👨🏽‍🏭,中國通脹前景愈加模糊。走勢層面,雖然經濟增速保持穩健,通脹水平卻起伏不定,看似後勁不足。結構層面,2017年以來PPI的高漲未能明顯拉動CPI上行,傳統通脹傳導路徑似乎失靈。經濟表象越是撲朔迷離,越需要抓住深層邏輯🧙🏻。我們認為,供給側改革的階段轉變,將主導中國通脹的走勢和特征。中國結構性通脹將在2018年出現較強反彈,翻越一個小高峰,此後在2019年漸次轉入溫和狀態。
從走勢來看,供給側改革是本輪通脹的決定因素。與2010-2011年上輪通脹截然不同,在當前M2增速處於低位的背景下,貨幣供給並非通脹誘因,供給側改革才是主導力量。從全局來看,中國供給側改革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詳見附圖)。第一階段🍔,核心是供給調整。低端舊產能遭到大刀闊斧地淘汰,而優質新產能受限於建設周期和科創規律,增長相對較慢。因此,在供給結構優化的進程中🔳🪯,減法效應強於加法效應🎬,社會總供給收縮而非擴張,推動通脹上行。2016-2017年,中國供給側改革正位於第一階段的上半程✷,因此出現了PPI的快速提升🤙🏼。第二階段是供給擴張👍🏻。得益於供給側改革的深化🧝🏻,尤其是要素價格市場化的製度變革,舊產能的清理釋放出充分的市場空間🪩,新產能的正向激勵也得到倍增。因此,優質新供給將快速發展,推動社會總供給擴張,進而減弱通脹勢能➕。
2018年,中國供給側改革步入第一階段的下半程👨‍🍳,發揮承上啟下的雙重職能。一方面🚣🏽,2018年是第一階段的高潮。正如上文所述,2018年中國供給側改革的新重心是要素價格市場化💁🏿,這將為通脹註入新動力。其一👩🏻,自然資源價格市場化本質是將負外部性計入資源價格🕛,因此將持續抬高產業鏈上遊成本📊。其二,隨著利率市場化趨於完成,從全球經驗看,資金成本將首先出現迅速🌥、大幅的抬升,而國內去杠桿的深化和全球加息周期的提速,都將強化這一趨勢⛽️。其三🙅🏻‍♂️,中國人口紅利正從“數量紅利”轉向“知識紅利”,疊加知識產權的完善和創新激勵的機製,人力資本的價格也將逐步水漲船高,並對與之匹配的技術條件和製度條件產生更高要求,引致新的變革成本💇🏿‍♀️。其四,基於全球復蘇的較強需求,2018年全球原油價格中樞將較2017年大幅提升,油價走勢將長期保持高位震蕩,增強通脹輸入的壓力。在上述因素的共振之下,成本驅動的結構性通脹將振蕩走強,在供給側改革第一階段的末期形成一個小高峰🧌。
另一方面,2018年亦是第二階段的前奏。隨著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其對新產能的正向激勵作用也將漸次顯現。雖然要素價格市場化對成本的推升作用仍在,但是優質新供給將加速擴大👨‍💼,結合科技創新對生產成本的削減作用,將在總體上對通脹形成抑製。因此🚑,在2018年翻越小高峰之後,結構性通脹有望在2019年漸次轉入溫和平穩的軌道。
從結構來看🏌🏻‍♂️,多重分化是本輪通脹的長期特征。除了引導通脹走勢以外👩‍🦯,供給側改革的接力與新經濟的崛起相輔相成,共同決定了本輪通脹在以下層面的結構分化。第一🤟🏽😜,PPI同比增速將長期領先CPI。正如上文所述🦹🏽,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新接力,要素價格市場化將產生新一輪的成本壓力👨‍👨‍👧‍👦,並主要集中於生產端👨‍🎨,引導PPI同比增速重回上行通道👩‍🚒。同時,中國新經濟正在形成規模效應、範圍效應和技術優勢,降低了搜尋、交易💆🏽👱‍♂️、物流等消費環節成本🎫,進而減緩成本沖擊從生產端向消費端的傳導🧑🏿‍🚀。因此,在2018年通脹攀登小高峰的過程中,PPI與CPI的增速剪刀差有望再次擴大🙇🏿‍♀️,並且在PPI內部,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價格增速剪刀差也將走闊👨‍👧‍👦。受此影響,本次通脹小高峰對消費者福利的沖擊有限🖤,但會加劇生產端的市場競爭,進一步提高行業集中度。
第二,消費升級成為CPI通脹重心👨🏻‍🎨。歷經2016-2017年的供給調整,高質量的新供給正在有效刺激消費升級的新需求🙅🏼‍♀️,而新經濟則為這一需求的釋放提供了高效渠道📇。2016年以來👃🏻,伴隨著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比的持續升高,食品💩、服裝、日用品等基本生活類商品銷售增速穩定🧏🏽,而金銀珠寶、通訊器材🧑🏿‍⚖️、化妝品🟩😩、中西藥品🌷、文化辦公用品等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增速更快,正是這一趨勢的反映。有鑒於此👩🏽‍💼, 2018年下半年🚟,CPI內部將延續結構分化🏊。其中,消費升級類商品的物價上漲將快於基本生活類商品(除石油及製品類)💁🫅,服務類(醫療、教育、文娛旅遊等)價格上升將快於消費品🛀🏼。
中國經濟再立改革潮頭🧑🏼‍⚖️🛎。在更宏大的中國改革歷史坐標系上,2018年不僅是供給側改革的接力點🧑‍🧒👮🏼,還將是比肩1978年的改革開放新起點。四十年之間,改革確立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開放則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改革與開放相輔相成,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動力源🧑🏼‍🔬。四十年之際,在更加廣闊的縱深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大潮正在湧動🦠💖。改革層面,改革將從釋放紅利轉向創造紅利👩🏼‍🎓,平滑、保護並加快增長動力機製轉換,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借力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提振全要素生產率;從增量調整轉向結構調整🕵🏽,頂層設計和底線思維並重,著力解決結構失衡🤸🏼、兩極分化、利益藩籬、階層固化等復雜問題。
開放層面,開放將從較低層次轉向更高層次,穩步完成資本項目開放🔻、進一步擴大進口🤞、發展服務貿易,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從商品輸出轉向信用輸出💸🍼,加速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為全球提供與自身經濟體量相稱的國際信用;從被動跟隨轉向主動引領👵🏻,積極推動全球治理變革,成為全球公共產品最重要的提供者之一。從十九大至2018年博鰲論壇,圍繞上述發力點,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總體框架已經逐步構建起來。以此為基礎,2018年下半年📿,更多超預期的、實操性的具體措施有望陸續推出,不僅將在短期提振市場信心💡,更將為下一個四十年的高質量發展打開戰略空間。
基於上述分析,供給側改革的演進將構成下半年中國經濟的主要脈絡,並將對經濟增長和通脹走勢發揮決定性作用。據此🫡,我們做出以下判斷:第一♥︎🧑🏿‍🦱,供給側改革迎來新接力。2018年下半年,中國供給側改革的政策重心將轉向要素價格市場化,精準化🕶、長效化的改革紅利將加速顯現👶🏻,驅動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第二,結構性通脹翻越小高峰☂️。隨著供給側改革由第一階段轉向第二階段,2018年下半年結構性通脹將振蕩走強🧛🏻,形成一個小高峰,此後將在2019年漸次回歸溫和走勢。第三👩🏽‍🎓,中國經濟再立改革潮頭。2018年下半年將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量級的新起點👨‍🦯,更多超預期的、實操性的改革開放措施有望陸續推出。第四,中國經濟培育結構性投資機會。得益於改革新接力和通脹小高峰,2018年下半年🚵🏿‍♀️📖,新經濟🫃、消費升級😘、“一帶一路”、國企改革等投資主題值得繼續關註。

Copyright © EON4 -【EON4官网活动】全新活动,独家福利等你来! 版權所有

學校地址:上海嘉定區勝辛北路1661號 郵政編碼🍊:201815 滬ICP備 45690200號-3 電話 021-39966666

EON4专业提供🏊‍♀️:EON4EON4平台EON4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4欢迎您。 EON4官網xml地圖